镜片商怎样零售商进行博弈?
[日期:2009-05-11 ] |
来源:互联网 作者:佚名 |
|
沃尔玛:零售为王的时代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十年前曾预言—21世纪,全球最大的公司将不再是传统的钢铁大王或汽车巨头,而是新兴的零售帝国。这一预言果然得到了验证,在《财富》杂志公布的2001年美国500家最大公司排名中,零售业巨头沃尔玛(Wal-Mart)以2189.1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位居榜首,这也是服务业公司首次位居榜首:
在上个世纪50年代,沃尔玛还依赖销售P&G起家。那时,零售商靠制造商给予机会养活自己。但逐年销售的数据分析表明,制造业与零售业对比的重心正在向零售业倾斜,P&G现在一年赚300亿美元,但其养出来的零售巨鳄一年赚的钱却超过2000亿美元!
在华尔街,沃尔玛同样表现抢眼,公司股票自1972年上市以来,股价年均增长率高达27%。过去的5年中,伴随着沃尔玛收入的剧增,其股价上扬了400%可以说,沃尔玛的成功昭示着一个制造商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,一个零售为王时代已经来临:
镜片市场:渠道为王还足渠道霸王
零售终端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整个通路中的王者,中国的镜片市场也开始发生分水岭的变化。无论是镜片商、代理商还是零售商。都开始认识到零售渠道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。于是,眼镜零售业的江湖地位开始急剧上升,各大在全国范围内的飞速加盟扩张,众多国际集团对终端网络的疯狂收购。眼镜零售渠道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连锁手中。而这些零售商依靠着自身的实力,更是不断推出自己的自有品牌,大有一副“我有终端我怕谁”的老大气势。
相比零售业的“飞扬跋扈”,一些镜片商就显得弱势很多。首先镜片商没有终端客户,他们的顾客是批发商与零售商,终端消费者掌握在眼镜店手里,眼镜店介于镜片商与终端消费者之间。一切与终端消费者有关的信息都与眼镜制造企业隔了一层板,能获得的信息也是通过中间层过滤的。有失真的可能、其次镜片企业缺少叫得响的品牌,消费者很少有人知道镜片品牌,即使偶有做得好的镜片企业,其品牌多半只是对批发商与眼镜店有点影响,而这种影响多半是企业的知名度而不是产品的知名度。如此形成的状况就是——镜片商为零售商打工。从资源的投入看,镜片商承担了研究开发、技术与品质改良,制造等主要环节,但而从行业利润分配来看,更多的产业链利润差不多全部给配镜销售业段拿走了。
这样,镜片商在与零售霸王的博弈中无力遏制其霸权 部分镜片商为了获得通路开始无所用而不极,从无穷无尽的“价格战”到承担大量风险的“代销铺货”,甚至损害整个行业的“送利润”…… 我们不禁要问:面对零售商的强势山头,难道非得这样吗?
博弈之道:山高绝顶我为峰
其实,作为眼镜商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两端。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关系本应像“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”,共存共荣,共进共退。在目前零售商权重的情况下,双方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控制与依附关系。在交易过程中。零售商对制造商加以控制,以此为自有品牌谋取更大的利益。但利用自己在交易中的控制地位压低价格从中获利,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,平等合作、双赢互利的关系才能真正带来发展。因为大规模的订货,不仅使镜片商依敕于零售商,也使零售商依赖于镜片商。如果频繁地更换镜片资源,零售商就会丧失供货效率。付出大量的转换成本;对于眼镜店的售后服务更是致命的打击“山高绝顶我为峰”,镜片商只要挖掘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,一样可以在博弈中抢得先机。
一、技术与品质
现代镜片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,折射率从1.499、1.56到1.60、1.65、1.71,镜片越来越轻薄美观,同时防水、防油污、抗辐射、抗疲劳等功能也是不断完善,这就要求镜片商的技术研发必须跟上,方能保证产品的光学性能和技术点的领先,在和零售商的博弈谈判中取得先机。
品质则是一个长期竞争力的体现,虽然国家标准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,但作为厂家更应该有高标准的品质要求。A品B品乃至c品短期之内或许并无多少区别,更不会有技术人员去当场检测,但它将会带来长期的口碑和名声,换来的是极高的美誉度。
二、品牌附加值
同样品质的镜片,折射率、技术点、功能都是一样,但是价格却可能相差很大。比如依视路、豪雅这样的镜片品牌就能带来很高的品牌附加值,自然也就可以为零售商带来更多利润,在博弈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。
品牌附加值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、信任度、好感度,荣耀感等多种元素。在当今镜片市场,广告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,企业不但为上市的每一千新产品做广告,而且极力树立品牌形象。品牌之路在中国眼镜界呼声一片,并不断增强和升温,但在这其中却忽略了对品牌生命线——附加值的研究。所谓附加值是“通过广告在产品的有形价值上附加的无形价值。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是同时存在的。”实际上附加值就是经过广告活动的长期积累,在产品的物质功能之上建立起来的消费者的精神享受。这种精神享受是消费者孜孜以求的,它才是品牌生存得以延续的重要生命线。
三、特色化的卖点
在现今这个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市场,低层次的价格战已经显得毫无意义,零售店更需要的是区别化的销售,需要有与众不同的产品来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。更新换代的产品,特殊的功能卖点,才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,更能带来持久的利润。
韩国凯米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坚决不打价格战,五年来镜片价格都异常稳定,为代理商和零售商带来平稳的利益和持久的发展。究其原因,正是其特色化的发展路线。我们经常在展会上可以看到其特色化产品的“现场表演”。比如防雾镜片旁放一台喷雾机,镜片却是清晰如故,丝毫没有雾水带来的朦胧;又或者防油镜片上滴上一点油,却在光滑的镜片上瞬间滑落,不留痕迹。今年凯米还会陆续推出抗疲劳片、1.60变色片等等特色产品,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卖点保证了其巨大的竞争力。他们可以为零售商带来持久的利润。而并非直接给其利润。
四、控制市场价格
日本豪雅在中国市场上堪称数一数二的品牌,但是其在刚来中国的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危机,1996年豪雅刚进中国的时候,在当年的北京眼镜展上一炮打响,吸引了众多眼球,还一举创下了4000万元的年营业额。1997、1998两年豪雅在中国的广告投入达到4000万日元,在中国市场声誉鹊起。但是仅过2年,豪雅就开始大幅度的回落。因为当时豪雅奉行的是不管大店小店,只要符合条件,预付款就可以加盟的政策。但当时的中国眼镜市场正处于混乱的无序竞争时代,店和店之间正逐渐拉开档次,价格战不可避免。无论是规模扩张的大店还是单店作战的小店都在经销豪雅产品,将其作为打折促销的一个手段,豪雅公司失去了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。一些大的商店逐渐对豪雅产品不感兴趣,退出销售行列,豪雅的营业额降了1/3多。
显然,豪雅没有控制市场价格,导致市场混乱正是症结所在。之后豪雅着手对500多家客户进行清理。对一些信誉不好的客户终止合同,其余则重新整顿,把所有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、重组。更是在合同规范运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在合同上明确规定了价格控制内容,价格不能低于豪雅公布零售价格的80%,整个清理过程持续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,清理的坏帐达到近300多万元,2000年豪雅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,品牌信誉度和美誉度直线上升。
五、售后服务优势
很多国内厂家会苦于技术研发、产品更新方面起步不够,短期内无法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,也导致了其在与零售商的谈判中屡落下风。但是其实国内厂家也有自己独有的优势,尤其是在售后服务方面的灵活性,“船小好掉头”。
比如消费者发现镜片质量有问题,前去零售店要求调货;如果这是家国外镜片公司,那么事情就多了:先是要提供详细的镜片问题报告,然后要得到在中国的销售部门同意,再需要总经理的签名确认,送到制造工厂检测。再回到相关部门判断呈否退货。相反如果是国产镜片,那么简单的确认后就可以马上调货。这种售后服务优势其实相当关键,零售商的售后服务系统对于其整个连锁集团的商业运作至关重要。
录入:mp066